?為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進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合創新實踐應用,近日,通川區小學、初中15個集團遴選的45名種子教師赴成都師范學院開展了為期四天的人工智能教學實踐應用專題培訓。本次培訓采用專家理論引領名校教學觀摩工作坊實操成果展示匯報相結合的模式,從理論的輸入到實踐操作的輸出培訓,讓教師對人工智能教學的理論、感知、應用、實踐、成果成型等過程親歷,突破了認知邊界、技術壁壘和實踐瓶頸,切實加強了教師的人工智能教學應用能力提升,為未來更好地將人工智能融入課堂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天:理念筑基——從認知到行動
開班儀式上,通川區電教館館長王平在致辭中強調,種子教師不僅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先鋒,更是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希望種子教師以空杯心態投入學習、以團隊協作共創成果、以使命意識引領輻射,讓“種子教師”真正成為通川教育數字化的“火種”。
四川省教育信息化與大數據中心(四川省電化教教育館)資源研究所所長羅海峰就“數智時代下學校智慧教育生態體系構建與應用場景實踐”主題講座,從數智時代教育變革趨勢、國家智慧教育發展趨勢、學校智慧教育生態構建三個維度進行講解,重點基于人工智能賦能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資源創生、協同育人等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案例剖析與實踐應用進行詳細講解與現場演示,為參訓教師打開了數智時代教學變革的新視野。
成都市教科院孟泓沁老師的工作坊打破傳統培訓模式,以“沉浸式體驗”重構教師課堂角色,講述課堂應遵循“暴露學生思維—捕捉生成問題—引導智慧建構”的閉環;通過“發聲訓練”“即興演講”等活動,錘煉教師的語言感染力、肢體表現力及課堂控場能力;借助“同理心映射”工具,幫助教師建立“以學定教”的課堂場域。
第二天:實踐浸潤——從觀摩到遷移
成都溫江區嘉祥外國語學校訪學,看見AI教育的真實樣態。課堂觀摩環節,王磊副校長致辭提出“技術賦能教育≠工具疊加”,數智融合教育勢在必行,愿兩地在交流中共探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新生態!
成都溫江區嘉祥外國語學校龔玉涵老師帶來四年級數學課《生日》,龔老師以“AI賀卡生成—數據收集—統計決策”為主線,呈現技術如何助力數學建模思維培養。
成都溫江區嘉祥外國語學校向玲老師攜六年級學生帶來語文課《我的嘉溫印記》,恰逢畢業季,用“成長樹 AI文本優化”實現情感表達與批判性思維的雙重目標。
校本經驗分享中:信息中心主任吳凌飛以“從工具到生態:技術賦能教學的校本實踐”為題,基于技術賦能的底層邏輯,分享嘉祥學校“數據驅動教學”的關鍵步驟:一是師生畫像系統:基于學習行為數據的個性化診斷;二是數智小分隊:教師、技術員、學生協同創新的組織模式;三是關鍵洞察:“技術應用需服務于教育本質,而非追求形式創新。”
AI工具工作坊:從“會用”到“慧用”,成都師范學院謝幫偉講師以“人工智能教學工具的使用”為題,闡述AIGC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設計“三階訓練”: 從基礎操作對比文心一言、豆包等工具在教案生成、課件制作中的優劣;分組討論“AI代寫作業”“數據隱私”等真實教育困境;最后指導教師們對比分析各類AI教學工具,探索學科教學中的創新應用。
第三天:思維躍遷——從工具到生態
成都師范學院王慧副教授系統講解了AI賦能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方法,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幫助教師掌握學科融合實施策略,引導教師思考如何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學習設計師’。
成都師范學院周鑫燚教授主持的課程智能體工作坊,則帶領教師們從設計理念到實操制作,完成了教學智能體的開發與應用場景研討,如為歷史人物李白設計互動微課,運用3D數字人、語音合成等技術增強智能體問答。
實操過程中,周教授耐心解答學員們的問題,各學員在專家指導下不斷優化設計方案。
第四天:成果孵化——從學習到創造
最后一天的成果匯報環節,各小組展示了精心設計的AI教學應用方案和智能體制作成果。
成都市溫江區嘉溫外國語學校李茜琳老師通過典型案例,詳細介紹了學校開展AI 項目式學習的經驗做法,為參訓教師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實踐范式。
本次培訓立足教育數字化轉型需求,通過系統化的課程設計和多元化的培訓,有效提升了種子教師的人工智能教學應用能力。參訓教師紛紛表示,將把培訓所學轉化為教學實踐,認真準備第四階段課堂教學展示賽課活動,并在本集團校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