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要積極推進國家信用戰略,統籌協調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總體布局和戰略安排。打造立體化、全方位信用體系建設的大格局。應深入開展信用建設的理念創新、價值創新、實踐創新,實現信用精神價值體系、信用倫理道德體系、信用治理體系、信用信息化體系、信用安全體系的共同建設和協同發力,方能構建科學高效、穩定持久的社會信用體系。
關鍵詞:社會信用體系;信用精神;信用治理;信用倫理;信用安全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人際交往的友好和善,社會組織的平等相處,經濟發展的高質高效,社會環境的良法善治,歷史文明的傳承創新,優秀文化的繁榮發展等,無不建立在信用關系基礎之上。恰如《左傳》所言:“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誠實守信反映著人類文明發展的價值內涵與方向追求,是政治清明的風向標、社會文明的晴雨表、社會穩定的生命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水平高低,直接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執政理念與社會發展水平,關系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追求與身心體悟,影響著資源配置的效率與質量。
一、新時代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新內涵、新機遇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全面的、多維的、多層的,其中飽含著人民群眾對建設信用政黨、信用政府、信用社會、信用經濟、信用文化、信用人格的需求與期待。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需要與時俱進,明確政治站位、歷史地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以人為本,積極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展示中國精神、中國風貌,彰顯出信用興國強國的壯志雄心,擔負起興業富民的光榮使命。與此同時,由于信息非對稱性、風險非確定性等原因,社會信用建設在政府與市場、行業與產業、經濟與文化、階級與階層等各方面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衡不充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暴露出的矛盾問題或焦點現象,往往更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誘發“短板效應”和“蝴蝶效應”的導火索。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范圍暴發之后,無論國際社會還是國內環境,信用關系變得非常敏感甚至脆弱,信心、信任、信用成為困難時期國內外良好社會秩序的必需品,備受社會各界關心關注,深深考量著社會治理能力與水平。新時代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亦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臨“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艱難挑戰,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既要擁有堅定的決心與勇氣,還要有完善完備的體制機制、先進成熟的信息技術,更要有防范化解重大信用風險的視野與能力。從整體上講,社會信用建設觀念已從被動接受、外在約束,逐步轉向自愿自覺、主動創新;信用認知逐漸從情感培育、道德習俗、人文熏陶,轉向精神追求、理性思考、價值導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新觀念、新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政策的科學性更高,制度設計水平更先進,法治化程度更完善,網絡技術更發達。社會信用體系構建已從政務系統、金融系統等,拓展到社會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信用文化、信用生態、信用環境建設蔚然成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了理論、實踐、制度、法治。文化、技術等系統化發展新局面。
二、新時代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理念創新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新時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要以新思想、新理念為統領,堅定“四個自信”,緊緊抓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好機遇,積極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系統化、智能化,探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律,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旋律,凝煉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中國特色。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潮頭,堅守發展戰略耐性,秉持十年磨一劍的堅韌,敢為人先、不懼彎路、不畏險阻,勇于無疑處質疑、無路處探路,積極開拓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新格局、新路徑。
(一)用創新理念引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道路在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大潮中,新知識、新技術、新模式層出不窮,創新成為社會發展、技術進步的核心所在,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無創新則不發展,無突破則不進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要緊扣時代發展脈搏,緊跟時代前進步伐,緊貼國際前沿、產業前沿、行業前沿,堅持創新驅動、綠色引領、價值引領、質量引領;要傳承“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3]等求新求變的發展精神,因時而變、因勢而變,著力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思想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內涵創新、載體創新、技術創新、實踐創新、信息技術創新;要積極拓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理論視野、歷史視野、國際視野,突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新趨向、新業態;要弘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風貌和使命擔當,保持“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寬闊胸懷,積極追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境界、大胸懷,持續激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內生動力與新鮮活力,奮力保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理念的先進性與超前性。
(二)用協調理念優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資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綜合性、長期性、系統性的龐大戰略工程。首先,要堅持用協調理念,統籌處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黨的建設、政治引領、倫理道德、價值導向、文化傳承、制度機制、法律法規、信用教育的關系,加強黨和國家、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組織、企業單位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深層次融合,優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創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體制機制,完善社會信用法治建設。其次,要解決好政務誠信與產業發展、行業發展、社會服務之間不平衡、不協調問題,有效整合政策制度資源、人力人才資源、物力財力資源、信息技術資源,協調好有形信用資源與無形信用資源之間的關系,在全國范圍內構建共建共享、互通互鑒的新機制,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優勢相互補充、信息互通有無、成果交流共享[4]。再次,要打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邊界限制,摒棄門戶觀念,著力破除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存在的政策壁壘、區域壁壘、行業壁壘、技術壁壘、信息壁壘,解決好社會各層面、各領域信用體系建設中互相隔離、互不溝通的弊端,推進社會信用全域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彌補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存在的區域性、結構性、行業性不平衡不充分,促進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個體理性與社會理性、私人信用與公共信用的協調發展。
(三)用生態理念凈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環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信用環境的質量優劣、信用文化的水平高低、信用精神的純粹與否,深深影響著社會和諧、國家安定.,關系著國家競爭的軟實力。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5]。新時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既要積極傳承優秀信用文化,讓“徙木立信、一諾千金、一言九鼎、曾子烹彘”等經典信用文化薪火相傳、愈久彌新;還要堅持以黨性、人民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方向引領,培育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積極向上的信用人文生態。要堅定信用經濟、信用社會、信用政府、信用政黨、信用中國一體化發展道路,踐行生態發展理念,永葆信用建設初心,勇擔信用建設使命,心無旁騖,信心堅定,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上用真心、下真功、融真情,與黨的領導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同頻共振、同軸共轉。
三、新時代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戰略導向與價值選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涉及政治、經濟、金融、法律、道德、科技、文化等方面,貫穿到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全視域、全維度、全流程。要樹立“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戰略思維,旨在立足高遠,從精神價值、倫理道德、信用文化、治理體系、網絡數據、信用安全等方面協同推進,奮力構建立體化、規范化、持續性的社會信用體系。新時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既需要科學嚴謹的法治建設、規范嚴密的制度安排、完善暢通的機制運行,也需要信用立身、信用立德、信用興業、信用強國的堅定決心,還要養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文化氛圍,使信用理念、信用精神、信用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夯實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四梁八柱”,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行穩致遠。
(一)培育新時代信用至上的精神價值體系環顧人類歷史發展,任何一種有助于推動人和社會發展的價值觀念,都是既作為文化規范而存在,也作為文化取向而存在[6]。信用作為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基本規范和行為準則,無論過去或是將來,一直是人類歷史文明和優秀文化的主旋律,具有深厚的人性價值、社會價值與精神價值。時至今日,信用建設已上升為黨和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涵,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需要,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平衡發展、充分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與路徑。信用理念與信用精神業已遠遠超越道德規范和文化素養范疇,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與精神信仰,代表著國家的軟實力,蘊含著強有力的精神激勵力量。
新時代,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必須構建信用至上的精神價值體系,要將信用意識、信用理想、信用信仰深刻融人人民大眾的精神追求中,推進信用精神、信用文化宣傳教育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讓信用至上、信用無價的精神理念深深融人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增進社會信用的價值認同、價值理性。社會信用的精神價值體系建設,要凝練信用建設理念,培育優秀信用文化,講好中國信用故事,做好信用教育宣傳,樹時代信用楷模,用信用精神凈化人的心靈,涵養良性社會生態,形成全社會崇尚信用、敬畏信用、發展信用、堅守信用、踐行信用的新風尚、新局面。通過弘揚信用精神,升華信用價值,積極拓展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社會認同、文化認同、價值認同、精神認同的最大公約數,使信用成為凝聚人心、激勵士氣、干事創業的精神力量。要讓信用理念、信用精神充盈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滋養中華文明的精神土壤,彰顯文明發展的價值取向,成為新時代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重要內涵,著力推動經濟社會良性健康發展。
(二)健全新時代社會信用倫理道德體系孑L子在《論語 f 為政》中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規范、社會關系、社會結構等變革加劇,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理念、格局、準則、規則、邊界也在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倫理與道德創新發展,形勢日益緊迫,任務異常艱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要注重剛柔相濟、內外兼修,既要強化外在剛性的政策導向、制度建設、法治建設,也要加強內在柔性的信用倫理、信用道德、信用人格、信用文化培養。新時代,信用倫理、信用道德建設的時機和環境條件日臻成熟,作為以德治國的重要抓手,業已成為黨之大計、國之大事,彰顯著黨的意志主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道德文化發展的時代需要。黨的科學領導提供了堅強政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奠定了堅實群眾基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領著時代潮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升了全社會守約踐約履約意識,網絡技術為信用數據化、智能化插上羽翼。信用倫理、信用道德建設深深融人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經濟建設、依法施政、文化教育及人們的日常生活,迎來了快速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難得歷史機遇。
中國傳統社會的信用倫理、信用道德,發端于農耕社會背景,承襲于宗法族規的倫理范疇,局限于社會相近階層的人際交流,強調“慎獨”為功夫的內在自我約束,推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注重人格精神、君子之道,強調信用意志、信用自律。譬如“五倫”之“朋友有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及為人不貪、為商不奸,貨真價值、買賣公平、童叟無欺等信用觀念,都具有較強的人倫屬性、道義屬性。新時代社會信用倫理、信用道德建設,要更加注重信用主體自覺自律、自查自省的功能效用,繼續倡導慎獨自守、克己復禮的自我修養,展示出誠意正心修身的真功夫;同時,還必須積極拓展信用倫理、信用道德建設的范圍與維度,強化信用倫理、信用道德建設的社會性、整體性、規范性,倡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要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域,加強信用倫理道德建設,注重自律與他律、內在與外在、自我與社會、物質與精神、傳承與創新、文明傳承與互通互鑒的有機結合,將信用的人倫價值、人格價值、人性價值,逐步拓展至信用的政治價值、社會價值、人類價值,培育新時代信用倫理規范、信用道德價值、信用素養內涵,提高信用倫理道德示范效應與教育水平。
(三)推進新時代信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開展,經濟社會發展變得更加復雜多元,社會流動性快速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的互聯互通程度更高,要素協同優化程度更緊密,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相互融合滲透更為強勁。與此同時,資源配置低效、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流動性失衡等風險此消彼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具備意識形態治理、法治治理、倫理治理、道德治理、文化治理等多重屬性,有機融合了內在治理與外在治理、柔性治理與剛性治理,是追求“無為而治”之道的明智抉擇,可促進社會關系和睦有序、制度機制優化配置,必然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領域與重要環節。推進信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化戰略定力,做到高屋建瓴、審時度勢、未雨綢繆、統籌布局,提升動態組織能力,變得更為迫切。首先,要增強國家信用治理水平,提升政府公信力,發揮政務誠信示范效應,引領人民群眾、各行各業信用建設的理性自覺,推進國家信用治理標本兼治,著力提升信用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信用治理成本。其次,要加強信用法治建設,健全信用制度準則,完善信用資源共享機制,落實信用體系建設分級治理、分層管理、分工負責機制,完善信用治理目標責任制,加強信用法治化、制度化、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加大征信管理力度,統籌兼顧信用理念、政策法治、制度機制、結構體系、信用教育、網絡技術等綜合協調發展,著力構建多視角、多層次的信用治理現代化體系,培育信用治理大體系、大未來,規避信用治理各自為戰、門戶主義、小鍋小灶等現象。再次,要加強信用主體治理,提升人民群眾的道德操守、品行素養、信譽觀念,完善信用人格、信用道德、信用倫理,引領信用價值觀選擇與判斷,解決好信用博弈過程中的人心向背。最后,要積極構建公正公平、共建共享的良好信用生態,養成四海同心、休戚與共的信用治理環境,提升信用治理服務水平,加強失信違約的懲戒懲罰力度,有效防范化解信息非對稱帶來的信用風險、道德風險、逆向選擇。
(四)加快新時代社會信用信息化體系建設倘若金融是經濟運行的血液循環系統,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就是現代社會的經絡神經系統。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等的長足發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迎來了革命性、顛覆性變革,信用數據化、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社會信用變得可計算、可存儲、可編程、可流動、可變現、可治理;信用信息更為公開透明,信用資源更為復雜多變,信用流動變得更加迅速便利,信用價值更加顯著突出,信用邊界范圍更寬闊,信用融合程度更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業已突破人格邊界、制度壁壘、行業隔閡,在人格信用、制度信用、法治信用基礎上,逐步走向智能信用、智慧信用、數據信用、協同信用、適時信用、共享信用、透明信用、精準信用的創新發展階段,呈現“牽一發而動全身”態勢,拉開了大數據時代社會信用建設序幕,全視域信用治理時機已經來臨。
新時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需要與時俱進,扣緊社會信用建設經絡脈搏,抓好抓緊社會信用數據化、智能化、智慧化建設。首先,要積極推進互聯網信用、人工智能信用、區塊鏈技術信用等,加強國家層面信用數據庫、智能信用平臺、信用天網工程的建設與管理,加大信用體系建設的科技創新投入、信息技術投入,做精做細做深信用信息系統,提高信用信息流動性、透明性,增強信用信息適時化、普適度。其次,積極推進社會信用體系信息化、智能化建設的統一管理、標準管理、共享管理,強化信用信息采集、信息管理、數據運營、數據服務、數據安全、監督懲戒等科學化、規范化。再次,有效整合政務、金融、財政、市場監督、稅務、大數據管理、社會信用機構等信用信息資源,優化完善社會信用治理系統,實現信用法治規范、制度準則、倫理道德等全流程嵌人,促進信用體系建設與法治建設、經濟發展、精神文明、社會治理等一體化發展,重構新時代社會信用關系模式。最后,有效整合條塊化、分散化、碎片化的信用資源,打通國內國外、行業部門、網絡系統之間的信用信息壁壘,打破信息孤島,促進社會信用信息互聯互通、共創共享,增強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的良性閉環效應,打造立體化、個性化、多元化的社會信用體系,培育全天候、全方位的社會信用云系統。
(五)強化新時代社會信用安全戰略體系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等“三大攻堅戰”。放眼世界,大國霸權、冷戰競賽、環境污染、貧富差距、公共安全、疫情威脅等,無不全程貫穿著信用風險、信任危機,信用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伴而生、形影相隨。新時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進入攻堅期,既觸及體制機制、法制改革,還觸及社會各界深層次利益,更觸及人們的精神靈魂,面臨著更大的艱巨復雜性。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風險導向,樹立全方位、全領域信用安全戰略觀,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基礎上的大國信用安全戰略,形成信用安全共識,強化信用安全理念,致力于通過信用體系建設鋪就經濟互通有無、文明互通互鑒的安全橋梁。
首先,加強信用風險防范的政策制度、體制機制、法治準則、系統平臺建設,完善多層次、多視角、多維度信用風險動態防范體系,健全適時信用監督懲戒體系,統籌兼顧系統性與非系統性信用風險、技術性風險與制度性風險,做到政策不沖突、制度不打架、落實不扯皮,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切實防范信用風險“多米諾骨牌效應”,規避“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塌方式信用風險發生。其次,嚴管嚴控、嚴懲嚴罰失信違約行為,嚴格防范信用風險“黑天鵝”事件,重點防范并從重懲戒政務失信、金融失信等危害公共信用安全的行為。因為個體失信不過是弄臟了“水流”,而公共失信則容易把“水源”敗壞了,公共信用安全直接關系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根基牢固與否。
再次,積極構筑科學高效的信用風險“防火墻”,增強信用持續安全理念,嚴防信用風險“灰犀牛”現象發生。要居安思危、心存敬畏、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心存僥幸、麻痹大意、無所作為等觀念千萬要不得。
最后,加大信用風險防范的人力、物力、財力投人力度,增強信用安全戰略保障能力,提高信用安全保障水平,規避信用赤字、信用透支、信用擴張、信用掠奪、信用陷阱的惡性膨脹。(作者簡介:段金鎖(1970一),男,河南原陽人,副教授,碩士,河南牧業經濟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治理與社會流動。本文來源:《征信》,2021年第2期總第265期。)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3]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一12—19(02).
[4]李政為,吳杰堿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基本模式及政策建議[J].征信,2020(9):55—58.
[5]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9—01—03(01).
[6]葉險明.“共同價值”與“中國價值”關系辨析[J].哲學研究,2017(6):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