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學性規劃。聚焦老舊社區、背街小巷、商業廣場等區域,聯合綜合執法、市場監管、街道辦等部門實地走訪調研,分時段、分地段、分類別規劃臨時攤區,積極宣傳引導,確保攤戶遵循準入條件與經營規范。截至目前,開展實地調研38次,收集準入意向137個,采取建議42個。
(2)統籌性打造。在生活區設置臨時攤位,助銷農民自產果蔬;利用背街小巷閑置空間打造暖心小鋪,為殘疾人、低收入等特殊群體提供零成本經營場所;在商業區開發夜市小攤,匯聚本土美食與文化創意,帶動周邊商戶收入增長。截至目前,累計設置臨時攤區13個,打造暖心小鋪53個,提供就業崗位2600余個,帶動周邊商戶收入增長40%。
(3)常態化監管。建立“四定管理機制”“點位巡查機制”,以500米為單元劃分責任區,常態化巡查市政設施、環境衛生、車輛停放等問題,依托“多格合一”平臺實現問題即查即改,形成“條塊結合、齊抓共管”治理格局。目前,設置巡查點位18個,發現并整改問題104個,衛生臟亂、占道經營等問題投訴率下降71%,臨時攤區綜合滿意度達96%以上。

